当前位置 : 主页 > 学科建设 >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

时间:2015-10-08 访问次数:

三、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
 
1、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份量最重的一 门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即开展党的基 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推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大学生 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2学时,授课36周,8学时实践课  。实践课时主要通过寒暑假布置学生或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践或调查报告,老师认真批阅,作为总成绩的组成部分等方式进行。
课堂授课课时分配表
章  节 章 节 名 称  课时分配
 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8 学 时
  第 二 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3 学 时 
第 三 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 学 时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 学 时
 第 五 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4 学 时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学 时
 第 七 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学 时
 第 八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 学 时
 第 九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学 时
 第 十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 学 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学 时
 第十二章  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5 学 时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3 学 时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学 时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 学 时
 
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该课程的重点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
(3)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和根本的领导方法与政治原则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5)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1)“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12)当代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该课程的难点主要有:  
(1)为什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理论体系?
(2)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
历史巨变?
(4)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的条件与途径是什么? 
(5)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为什么我国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
配的原则?
(8)为什么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新变化。
(11)如何认识社会新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什么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
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怎样认识腐败现象的蔓延和党领导的反腐败争?
解决的办法主要有:
1、充分发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
现“八个结合”。 
(1)把理论教学与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参与实践活动结
起来。 
 (2)把掌握教材内容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3)把理论学习与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 
(4)把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讲解与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 
(5)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6)把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起来。 
(7)把基本理论教学与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 
(8)把主讲教师的系统讲授与聘请相关知名专家的专题讲授结合起来。
2、不断深化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积极推进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自 2005 年以来,本课程组先后获得了学院和省教育厅科研处的多个科研立项支持,进行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概论重点、难点问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研究等多项教学改革研究 。这些教学改革项目从多方面深化了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2)在教学改革中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研究”项目,于 20046年正式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统筹起来,作为一门精品课程建设设,较好地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3)在教学改革中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总结多年课堂讲授 的基本经验基础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将基本理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与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搞好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根本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我们的设计思想是:把课内外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社会调查作为课程常项内容,参与社区和基层经济、文化、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
    2、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课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现有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实际条件出发,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范围。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立足学院,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根据上述思想,我们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有:
    1.将“听、看、读、思、议、写”等活动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
    改 变了过去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运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成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小组, 成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小组。具体做法是把“听、看、读、思、议、写” 等六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即读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思:即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 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议:即组织课堂讨论;写:即撰写心得体会)。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 生真正能够做到学马列 “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结合纪念性节日开展活动,如每年的“五四”、“七一”、“一二·九”、“十·一”等纪念日、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日,举办教授学术专题讲座,与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合作,举行学生辩论赛、知识竞赛、有奖征文比赛等; 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各种专题报告
    在教学过程进行中,听各种形式的报告,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生动鲜活的教材。在教学过程进行中,我们曾组织学生听取过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报告,组织收看了神州六、七号载人航天的录像、“两会”代表关于“两会”精神的报告 ,以及国外专家学者的各种学术报告录像,等等。这些报告,使学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这项活动,首先由任课教师拟定调查报告若干选题,在放假之前向学生进行布置,并提出具体要求;下学期开学第一周上课时, 以课堂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交流,之后让学生将修改好的调查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进行评阅和讲评,并将评定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学生反映:假期做调查报 告,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 学不到的东西。这项工作同时结合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学生在深入实际考察的基础上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受到学校的好评。